“伤心事”这样贴心办

身在上海,不便往来奔波,在电话中就替自家老人办完了“身后事”。上海市民吴女士忍不住为宁波市社保中心的工作人员点赞:“真没想到这么方便。”

此前不久,吴女士家中老人过世,她试着打通了社保中心的电话,咨询丧葬费领取事宜,市社保中心待遇处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系统查询发现老人的确是在宁波享受养老待遇,经过确认,吴女士也的确是老人在社保系统预留的联系人,考虑到疫情防控期间家属不方便来甬,于是根据“身后一件事”的办理条件,直接为其家属办理了丧葬抚恤金的发放。与此同时,市社保中心待遇处工作人员还主动询问家属是否需要同时办理医保账户清算业务,在得到确认后又帮助家属办理了清算业务,免去了吴女士来回奔波之苦,实现了一次性办结。

宁波市社保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市本级已办结退休人员“身后一件事”1633件。记者了解到,为减少群众办事环节,减轻群众丧葬负担,自2018年9月起,宁波市社保中心就开始推行社保身后事一事联办,联办事项包括“参保关系终止”“死亡待遇核准支付(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清算”等三项内容。

2019年4月,作为宁波人社部门首批“一件事”之一的“领丧葬费一件事”在全大市范围正式推广,将社会保险职工参保登记、离退休人员死亡待遇核准支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终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待遇核准支付、城乡居民参保关系注销登记人员待遇核准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账户清算、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核准支付六个事项合并为“领丧葬费一件事”联办事项。

通过推行“身后一件事”,将过去繁琐的材料和步骤一减到底,达到家属办理身后事只跑一次甚至跑零次的目标,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提高了群众办事满意度。

宁波疾控最新提醒: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

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

春节假期临近

各类场所及个人防护不能松懈!

宁波疾控提醒:

一、春节期间,提倡不组织庙会、大型文艺演出、展销促销、企业年会等活动,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家庭聚餐聚会等不超过10人;自行举办5桌以上宴会等聚餐活动的个人,须向属地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报备,遵守属地疫情防控相关规定。疫情发生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从严从紧加强社会面管控。

二、返乡人员请做好以下几点:

①务必提前了解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疫情管控要求,并随身携带口罩、免洗手消毒液等个人防护用品;

②返乡途中如需乘坐公共交通,务必全程规范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咳嗽喷嚏时注意用纸巾或肘臂遮挡;

③返乡后,请自觉遵守当地的疫情防控要求,一旦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应立即上报。

三、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或境外返甬人员应实行以下措施:

境外返甬的人员实行“14+7+7”(即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观察+7天日常健康监测),中高风险地区以及参照中高风险地区管理的来甬人员实行“14+7”(即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观察),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区县(或)市来甬的人员实行行“2+14”(即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14天日常健康监测)。但是因疫情形势复杂多变,有病例报告地区的返甬人员,将根据具体情况落实相应的集中隔离、居家隔离等要求,当地将按照最新要求执行具体的管控措施。

转自:宁波疾控

浙江农民去世后可以领取丧葬补助吗?有多少钱?

在浙江,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的话,是可以领取丧葬补助的,如果参与的是职工养老保险,可以同时领取丧葬费和抚恤金,而参与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话,则只能领取到丧葬补助费。

数据显示,2020年,浙江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2989万人,其中参保离退休人员 超过897万人。而浙江省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 1143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待遇的人数大概为538万人。

对于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浙江当地农民来说,无论是否已经领取到养老金,都是可以领取丧葬费补助的,这笔钱有多少呢?

根据浙江省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参保人员死亡的,其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可依法继承,并可享受丧一次性葬补助金。一次性丧葬补助费标准为参保人死亡当月,所在地的20个月的基础养老金。

也就是说,浙江各地在丧葬补助标准上会有差异,我们一起来看看浙江各地对参保农民,去世后会给予多少丧葬补助?

1、杭州。根据杭州相关政策,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后死亡的,由社保经办机构按照参保人员死亡当月当地城基础养老金的20个月,向死亡人员遗属发放丧葬补助费。2022年杭州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310元,那么一次性丧葬补助费就是310*20=6200元。

2、宁波。根据宁波相关政策,一次性丧葬补助费标准,同样为参保人员死亡当月当地的基础养老金的20个月金额。而宁波的基础养老金为240元,那么一次性丧葬补助就是240*20=4800元。

3、嘉兴。嘉兴的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为205元,对应的一次性丧葬补助金额为205*20=4100元。

4、温州。温州的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为215元,对应的一次性丧葬补助金额为215*20=4300元。

可以看到,参保农民跟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去世后,在丧葬补助标准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农民的丧葬补助金相对要低很多。

如果在浙江参与职工养老保险,去世后,拿到的丧葬费可以达到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数据显示,2021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487元,对应的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07元。那么,丧葬费可以达到5707*2=11414元,这是要比浙江农民拿到的丧葬补助金高出至少2倍以上(特指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农民)。

更何况,去世参保职工养老保险的人员,家属拿到的抚恤金标准就更高了,最高可以达到5707*24=136968元。

濮阳传统丧葬习俗,最后三天的告别

濮阳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南与济宁、菏泽隔河相望,东北与聊城、泰安毗邻,正北与河北邯郸相连,西与古都安阳接壤。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文化积淀,给这座古城的葬俗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接下来随小编一起看一下,濮阳传统丧葬习俗——最后三天的告别。

其一、咽气:老人咽气后,子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死者穿上寿衣。富裕人家用绫绸寿衣十余件,贫寒人家多用布衣五七件。当官者多选择礼服,职位越高礼服规制越高。寿衣穿好后,用白纸或白布盖住死者面部,脚部要绑麻绳。各项准备就绪后,在床前烧倒头纸,亲属举哀、号啕大哭。邻居听到消息后,要用草木灰(灶灰)把大门口围起来,以防止新魂入室。如果是年轻人暴死,家属要登上屋顶,高呼“XX回家”,当地人称之为“叫魂”。

其二、讣告:讣告也叫“讣闻”、“讣文”,俗称“报丧”。也即把死者的姓名、年龄、身份、死亡、下葬日期告知亲友,以便亲友按时前来吊唁。报丧多由死者亲属或治丧委员会发出,现在多为口头转述,不用文字。

其三、入殓:老人去世后,要先殓于床,再殓于棺。入棺时长子捧头,其他亲属抬身体、脚,放入中堂的棺内,脸朝上,四肢顺直,称之为“寿终正寝”。棺内备有黄土、纸卷、被褥、鸡鸣枕等物什,入殓后盖棺留口,此所谓“小殓”。入殓完毕要在寝门搭灵棚,柩前垂竹帘,左右列围屏,楹上书挽联,檐挂白绣球,高悬“招魂幡”。接下来是放置供桌、设置飨祭、竖灵位牌。棺木前要放长明灯、孝子穿孝服、焚箔烧纸、陪灵恸哭、昼夜不绝声。

其四、糊纸货:纸货的多少视死者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一般要糊棺罩、主楼、四面房、轿车马、童玉女、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女死增糊金桥银桥,现多用花圈代替之。

其五、送盘缠:送盘缠也即送路费,又称“送饭”。依照当地习俗,人死不能即可到达阎王殿,需暂住本地土地庙内,三日内由土地伴魂启程。由于路途比较远,须经格针窝、野狗村、狼牙山等险关恶店。所以在死者去世二三日晚,家属需穿孝服到土地庙前焚烧纸扎、车马、金元宝。至亲为死者忏罪,祈求冥福,并贿嘱土地多加照应。

其六、点主:点主即家祭点主,也称“题主”,据传点主日是死者亡故的吉日,故铺张扬厉、张燕奏乐、祀土、妥灵,诸般礼节,繁不胜述。富家大族则请僧道,礼忏诵经,超度亡灵。旧时大家点主邻村皆持赙往吊,观者拥满街巷,待客往往至数百桌。穷人家借此机会偕入客中,,饱餐一顿,谓之“坐冒席”。

其七、治丧:治丧也叫“开吊”,也就是现在的“追悼会”,治丧日宾客纷至、哀乐奏起、鸣炮烧纸、孝子陪哭,奠礼完毕,孝子出灵谢客。如果至亲前来吊唁,子女应涕泣以对。出嫁的闺女来吊孝,未进村即闻哭声,名曰“哭路”。至灵前拍掌打地恸哭,涕泪垂地,悲痛欲绝,亲朋屡劝不止,观者无不泪目。

其八、定口:定口即盖棺定口,当地也称“大殓”。亲属到齐后,现由长媳或主丧人为死者净面,众人环绕棺尸一周,与死者做最后告别,等公允后方可定口。如果是父死则由族长允之;如果是母死则由舅公亲允之。如果不经许可,擅自入殓,则视为不恭,舅公会以此为由大闹葬礼,也即娘家人不到,无人敢先入殓。

其九、出殡:出殡也叫“开引”,俗语叫“出门”。灵柩停放一般三、五、七天,富裕人家有停丧七七四十九天或百天的。灵柩至街中,盖上棺罩,长子将瓦盆摔碎,称之为“摔老盆”。灵柩起行、鼓乐先导、鞭炮鸣响,接着铭旌亭、方弼、方相、灵幡宝盖、全幅职事相随于路上。葬礼前有一甥,穿白袍抱斗,沿途挥撒纸钱,孝子手持哭丧棒匍匐于灵前,孝女哭于灵柩之后,徐徐向前。

其十、 下葬:下葬如择新茔,应由风水师傅先占穴,祖茔则不占穴。穴西北、东南方向,头北脚南,棺放入墓穴后,长媳抓土回家,寓意“抓财”,司土者征得家人亲友许可,方可掩埋。坟高尺许、放鞭炮、烧纸货、哭祭叩拜事完。后有复三(圆坟)、头七、二七直至七七,均要去坟地烧纸祭拜,百日后孝满,接下来就是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祭奠,周年祭均为大祭,丧属及亲友前来悼念逝者。

能懂这些农村丧葬习俗的,最起码都已年过50了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农村习俗正在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尤其对于很多农二代或者农三代来说,一些农村习俗是那么的陌生,也许当农村老一辈离去的时候,这些农村习俗也会随之埋葬。

在农村,红白两事是村民最看重的,也是规矩和忌讳最多的。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农村的丧葬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农村丧葬给人的感觉是有点神秘,而且讲究颇多。随着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朋友外出做事,对农村的丧葬习俗概念也越来越模糊,但一直住在农村的朋友尤其是老一辈,对丧葬的习俗还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传统的丧葬习俗包括哪些方面呢?

第一:停尸

农村传统丧葬习俗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老人弥留时刻,须擦洗干净,穿上寿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农村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老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第二:报丧

当老人去世后,亲属就需要报丧了,按照旧规矩,放些鞭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这时候村里就知道老人去世的消息了。当然在不同的农村,有不同的报丧方式。如今都是电话通知亲朋好友。在农村人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第三:法事

家人会请来和尚道士为死者做法事,和尚就准备布置灵堂,一般都是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墙壁上挂满了神仙的画像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然后就由道士举行三到四天的法事。

第四:吊唁

村里人和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第五:入殓

当法事做完后,一般就会准备入殓,入殓是指收尸人棺,农村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一般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农村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农村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入殓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第六:下葬

农村的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一定要算好时辰,这是非常重要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而且在抬棺过程中更是有很多忌讳,在不同的农村各有不同。农村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

这些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虽然在如今农村开始慢慢实行火葬,但老一辈还是很难接受的。作为年轻人需要理解老人的心意。农村丧事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流传至今的农村文化,不管你信不信,但是需要去尊重当地农村的习俗。

宁波民风习俗:人生礼俗•葬礼•送终

病人弥留之际,家属环侍床前目送,小辈要跪在榻前。也有长子扶父趺坐,俗谚“晓得死,爬起坐”,谓坐着死去,死者坐化,灵魂可升夭。送终以子女到齐为“福气好”,倘有儿子尚在途中未赶到,有为临死者灌参汤,以延续时辰。待一断气,俗谓咽下最后一口“海底痰”,家属方可嚎哭举哀。旋即焚烧锡箔纸钱,谓之“送盘缠”。

让逝者体面地走 3年多来退伍老兵义务帮忙料理后事

10月24日,海曙区白云街道安丰社区73岁的志愿者朱仁泰又来到社区的老年食堂帮忙。他曾是这里的负责人,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方便的早中晚餐。而现在,已经从这里“离职”的朱仁泰更忙了。

“每当社区周边有人去世,家属就会来找我们。我的主要工作是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为逝者洗澡更衣,让他能体面地走。”朱仁泰说,今年以来,他已经为30多位逝者办理后事。“虽然外面也能请到丧事一条龙服务,但相对来说,我们更懂家属的心,也能为家属省下这笔不小的费用。”

33岁那年为老年租客办后事

在朱仁泰的眼中,死不是件可怕的事情。“我当过兵,差点还上了战场。所以,对于逝者,我一点都不害怕。”朱仁泰说,其实他第一次为逝者办理后事,还是他33岁的时候。

那些年,有一对老夫妻暂住在他们家的一间房子里。“我们买下了那间房子,但原来的房东已经把房子租给了那对老年夫妻,而且一直要租到老夫妻过世。”朱仁泰的身体很好,所以经常去帮助夫妻俩。“那时候没有自来水,我就一周给他们挑两担水。反正也要给自己家挑的。”

3年后,老夫妻中的丈夫生病了。“去世前一天,丈夫突然要吃白木耳。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买来,炖了6个小时。”丈夫听说白木耳到了,回光返照似地从床头坐起。“呼呼”很快吃下,5分钟后,他就去世了。

“考虑到老太太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女儿又已经嫁人,更是为了省钱,我就主动提出帮丈夫洗澡、换衣服。”这些看起来很忌讳的事情,但从朱仁泰嘴里说出来,好像又显得非常自然、正常。

这也是朱仁泰第一次为逝者服务。“因为逝者几乎僵硬了,洗澡很费力,脱衣穿衣就更麻烦。”在换好衣服后,朱仁泰还仔细给逝者整了整容貌。

朱仁泰说,入殓、送到船上,再划船送到山下,最后一直送到山上墓地。“我全程陪同出力,而且我也不迷信,这么年轻就为老人抬了棺材。”

前年春节5天为两户求助者帮忙

3年前,朱仁泰的妻子参加了一个互助团队,团队成员的亲戚朋友家有人去世的话,大家都会相约帮忙。“有一次,妻子的团队缺少帮逝者洗澡更衣的志愿者。妻子回来跟我一说,我就同意了。”

在这个团队里,朱仁泰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给逝者洗澡更衣。同时,也要帮助其他成员,一起入殓、去殡仪馆、出殡。朱仁泰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几乎一个春节长假都在外面和逝者打交道。

前年正月初一一大早,他就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有一个求助者的丈母娘过世了,请他和妻子早点过去帮忙。“那年,我们在堂兄弟家吃完中饭,就匆匆过去了。”现场,已经有20多名志愿者在帮忙了。

忙到第二天,突然又接到电话,又有人来求助了。这样,夫妻俩初三又去另外一户求助者那里帮忙。“一直忙到初五,我们才回家。在这5天里,志愿者困了就到灵堂旁边的房间里打个盹,甚至连吃的食物都是自己准备的。”用朱仁泰的话说,就是不要给家属带去麻烦。

虽然身体很疲惫,天气也很冷,但听到家属含泪说出一句“谢谢”的时候,朱仁泰就很满足了,好像疲劳也一下子没了,身体也热了许多。

“肯定要做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今年3月14日,朱仁泰的亲哥哥去世了。但就在同一天一早,有人来求助他们去料理后事。朱仁泰强忍着悲痛,先去帮助了求助者,然后才为亲哥哥洗澡更衣。

那两天,朱仁泰很忙,忙得都没有时间伤心。“第三天,要分别送去殡仪馆的时候,我和妻子决定分开行动。”朱仁泰说,“对逝者,我们一视同仁。亲哥哥和外人的后事我们都是一样操作的。”

这两年,朱仁泰越来越忙。去年,他和团队共为40多位逝者办理了后事。今年到现在已经有30多名家属上门求助。

“我也没什么本事,既然大家需要这个服务,我肯定要做到自己干不动为止。”朱仁泰说,哪怕能帮助家属省一点钱,他做的事就有意义,他自己做起来也更有干劲。

“我有时候会问他,你不害怕吗?朱师傅经常会对我说,他是退伍老兵,还是一名党员,怎么会怕这些。”社区党委书记陈赛花说。

宁波晚报记者林伟 通讯员王江宁

新型祭扫方式擦亮文明底色

“现在办丧事和以前不一样了,简化了许多流程,在不影响气氛的同时,既帮我们节省了费用,又帮我们解放了精力。”这是最近在大榭街头巷尾常能听到的话。

敬天时,尊祖先,这是传承千年的习俗,但对传统的文化,既要悟其形,也要得其核。过去的丧葬流程繁琐,过程更重形式,一场丧事办下来,一家人都精疲力尽,不胜其苦。对此,越来越多的市民觉得有些丧葬习俗得改,但如何改,需要政府“出手”。

2020年底,大榭整体拆迁工作基本完成,实现全域城市化,街道以此为契机,对标宁波市殡葬服务政策,推动殡葬改革,多措并举惠民生。

面向大榭籍丧户提供普惠制坟墓。近年来,大榭完成了500多座零散坟墓及小岛坟墓向标准化公墓地迁移的任务,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增加了工程项目用地,消除了山林火灾隐患。公墓地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大大方便了居民祭扫。

启用集中办理丧事的公益场所——新惠民服务中心。该中心占地6775平方米,建筑面积3629平方米,总投资1700万元。这里环境幽雅、分档合理,灵堂布局庄严肃穆,慈孝氛围浓厚,有着齐全的人性化配套设施和规范的操作服务流程。在这里,鲜花替代了纸花圈,电蜡烛、电香替代了蜡烛焚香,舒缓低沉的哀乐替代了闹人的吹吹打打,也没有了鞭炮燃放时的硝烟味。统一的丧宴标准,既文明又绿色。

推行初期,大榭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简办丧事,并深入基层一线,做好移风易俗工作;动员社区组织力量进行倡导和引导,争取得到居民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让符合时代特色的文明祭扫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大榭居民对摒弃陋习、移风易俗、树立新风逐渐形成共识,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厚养薄葬”。“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我们将趁势借力,努力把大榭殡仪服务打造成省级殡仪样板工程。希望社会各界携起手来,运用新型祭扫方式,擦亮‘文明底色’,拧紧疫情防控这根弦,让清明更显‘清洁明净’。大榭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王奕丹 通讯员 吴志庆)

关切群众身后事 江北区惠民殡葬政策落地

近日一大早,吴某某的家人专程从温州赶来,为因意外在甬去世的吴某某操办身后事。按照惠民殡葬政策,区民政局审核吴某某的情况后,为其支付了遗体接运、火化和零时停放的殡仪费用。“我们家里条件也不大好,这一来一去能够省970元钱的丧事费用,为我们减轻了负担。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实事啊。”家属说道。

让逝者走得有尊严,让生者得到安慰,“惠民殡葬提标增项扩面”工程关系到老百姓“人生最后的体面”。今年以来,区纪委区监委始终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关切所在,以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专项治理为契机,向前一步主动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督促推动职能部门提标增项扩面惠民殡葬工程,确保殡葬事业更好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身后事办得安心、舒心。

驻区市场监管局纪检监察组靠前监督,一线调研,就江北区惠民殡葬工作薄弱问题进行了全面了解。根据调研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主动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商讨解决办法,建议该局改变以往殡葬工作“单打独斗”的局面,加强和相关街道、有关部门的沟通,形成推动惠民殡葬工作的合力。区民政局按照《宁波市惠民殡葬专项治理和提标增项扩面工作方案》梳理了专项整理的问题清单,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将涉及到的相关单位和整改落实措施下发到各街道、镇和殡葬服务机构。在征求各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联合检查安排表》,到各街道、镇和殡葬服务机构开展联合检查。

推行惠民殡葬政策是减轻群众殡葬支出负担、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困难群众走得一样有尊严、有脸面,区民政局还积极争取财政资金,进一步拓展了惠民殡仪服务项目内容:免费平价骨灰盒面向江北区所有丧户,重点救助对象可免费使用小型灵堂三天,节地生态安葬的区域也从江北区范围扩展到其他区县(市)。

截止到今年7月,惠民殡葬共为江北区群众节省殡仪服务资金129.73万元,共有32穴免费入葬到区级黄家岙生态墓穴,共计为群众节省资金9.6万元,切实减轻了百姓丧葬负担。

此外,今年1月起,江北区正式上线“宁波市身后一件事联办平台”,通过统一受理、分工负责、优化流程、部门协作、信息共享等手段,死亡证明出具、户籍注销、有关资金停发等正常死亡相关事项办理将由“多部门”“多流程”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最终实现身后事“一事联办”。

“亲人的身后事往往牵涉到很多部门,怀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奔波于各部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伤害。所以,我们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进一步推动实现身后事‘最多跑一次’。”派驻区市场监管局纪检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江北区办理业务855件,各联办单位相关事项完成率达93.6%。

90后宁波妹子暑期实习殡仪服务

果点摆盘也是一门技术活。

淡蓝色的短袖衬衫、深蓝的领带、白色的手套、一丝不乱的发髻,29岁的陈旻说此刻的自己是活这么大以来穿戴“最正式”的模样。从今年8月下旬开始,这个90后的宁波妹子每天都准时到宁波永逸殡葬礼仪服务有限公司上班。作为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民俗学方向硕博连读留学生,她把殡仪服务当作了自己硕士阶段的研究课题的一个方面。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殡仪服务,她在暑假期间进入殡仪公司开始实习……

女孩要去实习殡仪服务

家人说她是“外星人”

“老实说,家人对我的这个决定是不太理解的。”化着淡妆,戴着一副潮流眼镜,陈旻十分活泼健谈,她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家人们听到她要去殡仪服务公司实习时的错愕——“外星人”,他们觉得这孩子太不走寻常路了。“后来没办法,也只得接受了,毕竟父母也只有我这一个女儿。”说这话时,她调皮地笑了。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北师大民俗学硕士,一路“别人家孩子”长大的乖乖女,是何时把目光聚焦到了生死这个话题上?或许是5年前的那个夏天,陈旻的爷爷去世,一场手忙脚乱的葬礼,让当时24岁的她第一次直面死亡。她说,爷爷中风离去时,浑身插满了营养液、药品的管子,部分身体浮肿乌青,“看起来不太体面”。另一方面,家人们几乎没经历过葬礼,全都手足无措,对于人生最后一程的很多礼仪程序完全陌生,“可以说,家属全程缺少参与感,只剩无助无知。”

那时,陈旻已在北师大进行了一年多的民俗学学习,但还是被突如其来的这场葬礼直击内心。“与之前读过的、关于葬礼的论文中的描述很不一样,这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如今民俗学的研究仍然很少聚焦当下都市人的生活百态,特别缺少对丧葬这一人生终点领域的重视。”3年前,在申请日本留学时,她把自己的研究课题拟定为“研究都市人是如何面对死亡这件事”,并拟定了自己的家乡宁波作为调查地点,成功打动导师,这也将是她的硕士毕业论文。

今年全球疫情影响,好不容易回国,陈旻没来得及休息,8月下旬立刻联系了宁波永逸殡葬礼仪服务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实习与调查。“民俗不是只讲过去的古老风俗,更应该朝向当下,聚焦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百态。我理解的人生告别,在如今的社会其需求仍然不变,依旧是一场逝者的分离和生者的聚合。”她渴望着,在永逸殡仪服务公司里,能接触到更多个案,参与到更多丧葬仪式中去。

从洽谈、接待到为逝者沐浴

忙碌工作中,她也有不少感触

刚到公司,陈旻被分派给礼仪主管罗佳当徒弟。这个23岁的成都女孩儿,是长沙民政学院的科班生,在公司负责祭祀摆件、礼仪流程梳理等工作,同时也是宁波市遗体捐献人文关怀服务队的队长,两年多来,经她和同事之手已为宁波协调了72例遗体(角膜)捐献。

在礼仪班做事,按正常工作流程,每天早8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但加班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昨天晚上前来灵堂悼唁的逝者亲友特别多,就加班到了晚上8点多。”陈旻负责接待欲赠送逝者花圈与礼被的逝者亲友,打印张贴到花圈上的挽联。50多对挽联,丝毫不能出错,同事们带着她一起细心地核对了好几遍,对完礼单后大家才放心回家。

半个多月的实习,陈旻跟着比她还小6岁的师傅罗佳以及其余比她年轻许多的礼仪工作人员做遍了业务洽谈、接待家属、礼堂布置、逝者沐浴等多个领域。从书本到现实,也给研究生妹子带来不小的心理冲击。

比如,不少逝者都会要求个性化定制,这就非常考验殡仪从业者的智慧和速度。前几天,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宁波人在外地火化后要叶落归根,家属说,能不能让仪式温馨一些?永逸团队马上就设计了鲜花祭台,将相思玫瑰摆成心型,四周环绕向日葵、百合、雏菊,还为告别人员增设了撒花送别环节,博得家属含泪点赞。

比如,不管家属在不在,服务团队都会按照标准流程,对躺在冰棺里的逝者深深鞠躬,并会在化妆前为其敷一次面膜。“正因为这是逝者最后一次出现在家人面前,所以才更需要为他们保持好的仪容,敷面膜后上妆的效果会更好。”

比如,不管是在告别厅的讣告还是挽联上,女性的身份要么冠夫姓,要么就是孩子口中的“母亲大人”,而多场告别仪式看下来,每次哭得最厉害的几乎都是这些女性逝者的父母。这让陈旻心里五味杂陈,那么多的女性,至死也是披着其他身份离去的,而作为独立个体的她们呢?是否已在生活中逐渐磨灭了?

每一天的生命教育

都让她更珍惜

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死亡,是大多数中国人都忌讳的一个话题。但在殡仪服务公司里,陈旻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和死亡打交道,与家属的分离之痛同频共振,让这群年轻人对生与死有了常人不能企及的思考深度。

“每一天都感觉死亡离我们很近,特别是在见到很多年轻人因种种意外而离去的时候。”陈旻说,有人从高空坠落,有人因感情问题服药自杀,有人失足落水,他们的家属闻讯赶来,在冰棺相认的那一刻,崩溃的模样让她的内心无数次疼痛。

“在20多岁的年纪走进殡仪公司,仿佛每一天都在进行生命教育,让我更珍惜与家人的每一段关系了。”陈旻说自己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在陪伴家人的时候,哪怕只是淡淡地闲聊,她也绝对不会玩手机了。

如果不是恰巧研究民俗学,生死问题大约是这个年纪的她不会去思考的领域。在殡仪公司的实习,让陈旻能从一个最佳视角,既不打扰家属,还能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到一个个葬礼活动中去。“殡仪从业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专业化,去改变一些观念、一些行为,让生命最后的告别变得更有温度;我作为民俗学的研究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调查,记录现代都市人如何面对死亡以及处理死亡,呈现人们在都市化进程中关于死亡的观念发生的变化。”

后续,她希望能跟进更多个案,充实调研材料库;同时走进宁波档案馆,查询一些历史资料。比如,市区禁鸣、火化规定、公墓安葬、街区规划变革等政策出台对丧葬民俗所造成的诸多影响。而在宁波殡仪行业实习的这些经历,都将写进这个90后女生的10万字硕士毕业论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