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逝者体面地走 3年多来退伍老兵义务帮忙料理后事

10月24日,海曙区白云街道安丰社区73岁的志愿者朱仁泰又来到社区的老年食堂帮忙。他曾是这里的负责人,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方便的早中晚餐。而现在,已经从这里“离职”的朱仁泰更忙了。

“每当社区周边有人去世,家属就会来找我们。我的主要工作是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为逝者洗澡更衣,让他能体面地走。”朱仁泰说,今年以来,他已经为30多位逝者办理后事。“虽然外面也能请到丧事一条龙服务,但相对来说,我们更懂家属的心,也能为家属省下这笔不小的费用。”

33岁那年为老年租客办后事

在朱仁泰的眼中,死不是件可怕的事情。“我当过兵,差点还上了战场。所以,对于逝者,我一点都不害怕。”朱仁泰说,其实他第一次为逝者办理后事,还是他33岁的时候。

那些年,有一对老夫妻暂住在他们家的一间房子里。“我们买下了那间房子,但原来的房东已经把房子租给了那对老年夫妻,而且一直要租到老夫妻过世。”朱仁泰的身体很好,所以经常去帮助夫妻俩。“那时候没有自来水,我就一周给他们挑两担水。反正也要给自己家挑的。”

3年后,老夫妻中的丈夫生病了。“去世前一天,丈夫突然要吃白木耳。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买来,炖了6个小时。”丈夫听说白木耳到了,回光返照似地从床头坐起。“呼呼”很快吃下,5分钟后,他就去世了。

“考虑到老太太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女儿又已经嫁人,更是为了省钱,我就主动提出帮丈夫洗澡、换衣服。”这些看起来很忌讳的事情,但从朱仁泰嘴里说出来,好像又显得非常自然、正常。

这也是朱仁泰第一次为逝者服务。“因为逝者几乎僵硬了,洗澡很费力,脱衣穿衣就更麻烦。”在换好衣服后,朱仁泰还仔细给逝者整了整容貌。

朱仁泰说,入殓、送到船上,再划船送到山下,最后一直送到山上墓地。“我全程陪同出力,而且我也不迷信,这么年轻就为老人抬了棺材。”

前年春节5天为两户求助者帮忙

3年前,朱仁泰的妻子参加了一个互助团队,团队成员的亲戚朋友家有人去世的话,大家都会相约帮忙。“有一次,妻子的团队缺少帮逝者洗澡更衣的志愿者。妻子回来跟我一说,我就同意了。”

在这个团队里,朱仁泰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给逝者洗澡更衣。同时,也要帮助其他成员,一起入殓、去殡仪馆、出殡。朱仁泰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几乎一个春节长假都在外面和逝者打交道。

前年正月初一一大早,他就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有一个求助者的丈母娘过世了,请他和妻子早点过去帮忙。“那年,我们在堂兄弟家吃完中饭,就匆匆过去了。”现场,已经有20多名志愿者在帮忙了。

忙到第二天,突然又接到电话,又有人来求助了。这样,夫妻俩初三又去另外一户求助者那里帮忙。“一直忙到初五,我们才回家。在这5天里,志愿者困了就到灵堂旁边的房间里打个盹,甚至连吃的食物都是自己准备的。”用朱仁泰的话说,就是不要给家属带去麻烦。

虽然身体很疲惫,天气也很冷,但听到家属含泪说出一句“谢谢”的时候,朱仁泰就很满足了,好像疲劳也一下子没了,身体也热了许多。

“肯定要做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今年3月14日,朱仁泰的亲哥哥去世了。但就在同一天一早,有人来求助他们去料理后事。朱仁泰强忍着悲痛,先去帮助了求助者,然后才为亲哥哥洗澡更衣。

那两天,朱仁泰很忙,忙得都没有时间伤心。“第三天,要分别送去殡仪馆的时候,我和妻子决定分开行动。”朱仁泰说,“对逝者,我们一视同仁。亲哥哥和外人的后事我们都是一样操作的。”

这两年,朱仁泰越来越忙。去年,他和团队共为40多位逝者办理了后事。今年到现在已经有30多名家属上门求助。

“我也没什么本事,既然大家需要这个服务,我肯定要做到自己干不动为止。”朱仁泰说,哪怕能帮助家属省一点钱,他做的事就有意义,他自己做起来也更有干劲。

“我有时候会问他,你不害怕吗?朱师傅经常会对我说,他是退伍老兵,还是一名党员,怎么会怕这些。”社区党委书记陈赛花说。

宁波晚报记者林伟 通讯员王江宁

新型祭扫方式擦亮文明底色

“现在办丧事和以前不一样了,简化了许多流程,在不影响气氛的同时,既帮我们节省了费用,又帮我们解放了精力。”这是最近在大榭街头巷尾常能听到的话。

敬天时,尊祖先,这是传承千年的习俗,但对传统的文化,既要悟其形,也要得其核。过去的丧葬流程繁琐,过程更重形式,一场丧事办下来,一家人都精疲力尽,不胜其苦。对此,越来越多的市民觉得有些丧葬习俗得改,但如何改,需要政府“出手”。

2020年底,大榭整体拆迁工作基本完成,实现全域城市化,街道以此为契机,对标宁波市殡葬服务政策,推动殡葬改革,多措并举惠民生。

面向大榭籍丧户提供普惠制坟墓。近年来,大榭完成了500多座零散坟墓及小岛坟墓向标准化公墓地迁移的任务,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增加了工程项目用地,消除了山林火灾隐患。公墓地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大大方便了居民祭扫。

启用集中办理丧事的公益场所——新惠民服务中心。该中心占地6775平方米,建筑面积3629平方米,总投资1700万元。这里环境幽雅、分档合理,灵堂布局庄严肃穆,慈孝氛围浓厚,有着齐全的人性化配套设施和规范的操作服务流程。在这里,鲜花替代了纸花圈,电蜡烛、电香替代了蜡烛焚香,舒缓低沉的哀乐替代了闹人的吹吹打打,也没有了鞭炮燃放时的硝烟味。统一的丧宴标准,既文明又绿色。

推行初期,大榭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简办丧事,并深入基层一线,做好移风易俗工作;动员社区组织力量进行倡导和引导,争取得到居民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让符合时代特色的文明祭扫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大榭居民对摒弃陋习、移风易俗、树立新风逐渐形成共识,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厚养薄葬”。“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我们将趁势借力,努力把大榭殡仪服务打造成省级殡仪样板工程。希望社会各界携起手来,运用新型祭扫方式,擦亮‘文明底色’,拧紧疫情防控这根弦,让清明更显‘清洁明净’。大榭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王奕丹 通讯员 吴志庆)

关切群众身后事 江北区惠民殡葬政策落地

近日一大早,吴某某的家人专程从温州赶来,为因意外在甬去世的吴某某操办身后事。按照惠民殡葬政策,区民政局审核吴某某的情况后,为其支付了遗体接运、火化和零时停放的殡仪费用。“我们家里条件也不大好,这一来一去能够省970元钱的丧事费用,为我们减轻了负担。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实事啊。”家属说道。

让逝者走得有尊严,让生者得到安慰,“惠民殡葬提标增项扩面”工程关系到老百姓“人生最后的体面”。今年以来,区纪委区监委始终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关切所在,以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专项治理为契机,向前一步主动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督促推动职能部门提标增项扩面惠民殡葬工程,确保殡葬事业更好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身后事办得安心、舒心。

驻区市场监管局纪检监察组靠前监督,一线调研,就江北区惠民殡葬工作薄弱问题进行了全面了解。根据调研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主动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商讨解决办法,建议该局改变以往殡葬工作“单打独斗”的局面,加强和相关街道、有关部门的沟通,形成推动惠民殡葬工作的合力。区民政局按照《宁波市惠民殡葬专项治理和提标增项扩面工作方案》梳理了专项整理的问题清单,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将涉及到的相关单位和整改落实措施下发到各街道、镇和殡葬服务机构。在征求各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联合检查安排表》,到各街道、镇和殡葬服务机构开展联合检查。

推行惠民殡葬政策是减轻群众殡葬支出负担、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困难群众走得一样有尊严、有脸面,区民政局还积极争取财政资金,进一步拓展了惠民殡仪服务项目内容:免费平价骨灰盒面向江北区所有丧户,重点救助对象可免费使用小型灵堂三天,节地生态安葬的区域也从江北区范围扩展到其他区县(市)。

截止到今年7月,惠民殡葬共为江北区群众节省殡仪服务资金129.73万元,共有32穴免费入葬到区级黄家岙生态墓穴,共计为群众节省资金9.6万元,切实减轻了百姓丧葬负担。

此外,今年1月起,江北区正式上线“宁波市身后一件事联办平台”,通过统一受理、分工负责、优化流程、部门协作、信息共享等手段,死亡证明出具、户籍注销、有关资金停发等正常死亡相关事项办理将由“多部门”“多流程”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最终实现身后事“一事联办”。

“亲人的身后事往往牵涉到很多部门,怀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奔波于各部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伤害。所以,我们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进一步推动实现身后事‘最多跑一次’。”派驻区市场监管局纪检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江北区办理业务855件,各联办单位相关事项完成率达93.6%。

90后宁波妹子暑期实习殡仪服务

果点摆盘也是一门技术活。

淡蓝色的短袖衬衫、深蓝的领带、白色的手套、一丝不乱的发髻,29岁的陈旻说此刻的自己是活这么大以来穿戴“最正式”的模样。从今年8月下旬开始,这个90后的宁波妹子每天都准时到宁波永逸殡葬礼仪服务有限公司上班。作为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民俗学方向硕博连读留学生,她把殡仪服务当作了自己硕士阶段的研究课题的一个方面。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殡仪服务,她在暑假期间进入殡仪公司开始实习……

女孩要去实习殡仪服务

家人说她是“外星人”

“老实说,家人对我的这个决定是不太理解的。”化着淡妆,戴着一副潮流眼镜,陈旻十分活泼健谈,她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家人们听到她要去殡仪服务公司实习时的错愕——“外星人”,他们觉得这孩子太不走寻常路了。“后来没办法,也只得接受了,毕竟父母也只有我这一个女儿。”说这话时,她调皮地笑了。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北师大民俗学硕士,一路“别人家孩子”长大的乖乖女,是何时把目光聚焦到了生死这个话题上?或许是5年前的那个夏天,陈旻的爷爷去世,一场手忙脚乱的葬礼,让当时24岁的她第一次直面死亡。她说,爷爷中风离去时,浑身插满了营养液、药品的管子,部分身体浮肿乌青,“看起来不太体面”。另一方面,家人们几乎没经历过葬礼,全都手足无措,对于人生最后一程的很多礼仪程序完全陌生,“可以说,家属全程缺少参与感,只剩无助无知。”

那时,陈旻已在北师大进行了一年多的民俗学学习,但还是被突如其来的这场葬礼直击内心。“与之前读过的、关于葬礼的论文中的描述很不一样,这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如今民俗学的研究仍然很少聚焦当下都市人的生活百态,特别缺少对丧葬这一人生终点领域的重视。”3年前,在申请日本留学时,她把自己的研究课题拟定为“研究都市人是如何面对死亡这件事”,并拟定了自己的家乡宁波作为调查地点,成功打动导师,这也将是她的硕士毕业论文。

今年全球疫情影响,好不容易回国,陈旻没来得及休息,8月下旬立刻联系了宁波永逸殡葬礼仪服务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实习与调查。“民俗不是只讲过去的古老风俗,更应该朝向当下,聚焦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百态。我理解的人生告别,在如今的社会其需求仍然不变,依旧是一场逝者的分离和生者的聚合。”她渴望着,在永逸殡仪服务公司里,能接触到更多个案,参与到更多丧葬仪式中去。

从洽谈、接待到为逝者沐浴

忙碌工作中,她也有不少感触

刚到公司,陈旻被分派给礼仪主管罗佳当徒弟。这个23岁的成都女孩儿,是长沙民政学院的科班生,在公司负责祭祀摆件、礼仪流程梳理等工作,同时也是宁波市遗体捐献人文关怀服务队的队长,两年多来,经她和同事之手已为宁波协调了72例遗体(角膜)捐献。

在礼仪班做事,按正常工作流程,每天早8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但加班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昨天晚上前来灵堂悼唁的逝者亲友特别多,就加班到了晚上8点多。”陈旻负责接待欲赠送逝者花圈与礼被的逝者亲友,打印张贴到花圈上的挽联。50多对挽联,丝毫不能出错,同事们带着她一起细心地核对了好几遍,对完礼单后大家才放心回家。

半个多月的实习,陈旻跟着比她还小6岁的师傅罗佳以及其余比她年轻许多的礼仪工作人员做遍了业务洽谈、接待家属、礼堂布置、逝者沐浴等多个领域。从书本到现实,也给研究生妹子带来不小的心理冲击。

比如,不少逝者都会要求个性化定制,这就非常考验殡仪从业者的智慧和速度。前几天,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宁波人在外地火化后要叶落归根,家属说,能不能让仪式温馨一些?永逸团队马上就设计了鲜花祭台,将相思玫瑰摆成心型,四周环绕向日葵、百合、雏菊,还为告别人员增设了撒花送别环节,博得家属含泪点赞。

比如,不管家属在不在,服务团队都会按照标准流程,对躺在冰棺里的逝者深深鞠躬,并会在化妆前为其敷一次面膜。“正因为这是逝者最后一次出现在家人面前,所以才更需要为他们保持好的仪容,敷面膜后上妆的效果会更好。”

比如,不管是在告别厅的讣告还是挽联上,女性的身份要么冠夫姓,要么就是孩子口中的“母亲大人”,而多场告别仪式看下来,每次哭得最厉害的几乎都是这些女性逝者的父母。这让陈旻心里五味杂陈,那么多的女性,至死也是披着其他身份离去的,而作为独立个体的她们呢?是否已在生活中逐渐磨灭了?

每一天的生命教育

都让她更珍惜

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死亡,是大多数中国人都忌讳的一个话题。但在殡仪服务公司里,陈旻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和死亡打交道,与家属的分离之痛同频共振,让这群年轻人对生与死有了常人不能企及的思考深度。

“每一天都感觉死亡离我们很近,特别是在见到很多年轻人因种种意外而离去的时候。”陈旻说,有人从高空坠落,有人因感情问题服药自杀,有人失足落水,他们的家属闻讯赶来,在冰棺相认的那一刻,崩溃的模样让她的内心无数次疼痛。

“在20多岁的年纪走进殡仪公司,仿佛每一天都在进行生命教育,让我更珍惜与家人的每一段关系了。”陈旻说自己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在陪伴家人的时候,哪怕只是淡淡地闲聊,她也绝对不会玩手机了。

如果不是恰巧研究民俗学,生死问题大约是这个年纪的她不会去思考的领域。在殡仪公司的实习,让陈旻能从一个最佳视角,既不打扰家属,还能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到一个个葬礼活动中去。“殡仪从业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专业化,去改变一些观念、一些行为,让生命最后的告别变得更有温度;我作为民俗学的研究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调查,记录现代都市人如何面对死亡以及处理死亡,呈现人们在都市化进程中关于死亡的观念发生的变化。”

后续,她希望能跟进更多个案,充实调研材料库;同时走进宁波档案馆,查询一些历史资料。比如,市区禁鸣、火化规定、公墓安葬、街区规划变革等政策出台对丧葬民俗所造成的诸多影响。而在宁波殡仪行业实习的这些经历,都将写进这个90后女生的10万字硕士毕业论文中。

宁波传统葬俗的丧事乞讨

宁波沿海民间,旧时有“乞丐奔丧乞讨”的习俗。乞头还要道白和念“十殿无神咒”,认为这样做了,生者会得福,死者在阴间会无痛苦。“丧事乞讨”一般由“孝堂道白”和“入墓送咒”两部分组成。接下来小编给大家逐一介绍。

孝堂道白:当某一区域的乞丐头目得知本地区哪家死了人,便会在出丧这天,带着他的下属乞丐赶到孝堂。到了灵堂前,按照乞丐的等级,(乞头、上品、阿二、阿三及下品)依次站立,先面向孝堂内的死者遗体默哀,默哀完毕,乞头便开始道白,其词云:“铜锣嘡嘡阵阵起,白云上面出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变……”最后一句是“脚踏荷花上西天”。乞头独白后,开始领白,他每说一句,其他乞丐都要应和“孝”字,既有丧礼内容,又渲染出奔丧礼仪中的气氛,这是宁波沿海地区乞丐在丧事中的一种特有的行乞方法。

乞头领白:“一进门来遇孝堂,孝男孝女哀哀哭,今日不如往日,今日是老龙归山黄道吉日,若要老龙再相逢,除非五更会梦中……孝男孝女值孝堂,麻衣麻袄挂两旁……中堂摆起七支八根子孙棒,乌漆棺材绿幽幽,里面困着白发苍苍老仙翁,(如果死者还年轻,或者是女,则要说里面困着天仙童或天仙女)。有福之人走过外婆桥,外婆桥上两盏灯,一盏青来一盏浑,青灯要照天堂路,浑灯照着地狱门……无福之人走过外婆桥,牛头马面拖着不肯放……子子孙孙送到山头上,脱掉白帽换乌纱帽,解掉草绳换角带,脱掉麻衣换红袍,脱掉孝鞋换朝鞋,丢掉孝子棒捏朝板……子子孙孙得了黄金印,荣华富贵万年长。”

死者家属听后,自然满心欢喜,同时希望乞头说的道白话句句能应验。主人家会马上抬出桌子,让他们吃斋饭。饭毕,又会送乞丐每人一条毛巾,一包香烟,两只馒头,乞头拿双份。如果要乞头等送棺上山的话,还要发给每人一顶白帽,(孝帽),如果不给乞丐们是不去的。

入墓送咒:宁波沿海地区民间出丧送棺入墓的时间,都是按照海潮涨落的时间定的,要待潮漲时出棺入墓。送葬的人很多,领到白帽的乞丐们要跟着送葬队伍送棺到坟墓旁,在棺材即将出杠时,丧主一般要请乞头在棺材旁念一遍(十殿护神咒),尽管在孝堂停尸的两天中已有和尚念了两天经,但他们认为乞头的(十殿护神咒)也少不了,说是有(十殿护神咒)带着,阎王见到后会秉公执法,各类小鬼就不敢欺负新亡灵。

阴司之地狱,即人心之地狱。人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硬是欺心,便是欺神…一有土地城隍,二有赏善罚恶司,三有黑无常,四有白无常,五有查察司,六有判官鬼,七有牛头马面,八有夜游神日游神,九有灵霄殿,十有东岳大帝,十一有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十二有酆都大帝…..一游一殿秦广王,十游十殿转轮王。十求天王不要游,这世不到地狱去,下世做人改到头。南无十殿天皇咒,天无忌、地无忌,阴阳无忌,百无禁忌。

据说《十殿护神咒》是乞丐的师傅传给接班人的专利,不是“接班”的乞丐一般不传,下面的入墓祠也一样。乞头念罢《十殿护神咒》后,要跟着出棺人群到墓前,当棺材停在墓的入穴口时,他还得为主人道白一番所选坟地的好处,其念词摘录如下:红落棺材四角方,坟墓做在凤凰上,坟墓做在凤凰头,凤凰头上好风流(风光之一意),坟墓做在凤凰尾,出来子孙好施善,坟墓做在凤凰心,出来子孙可做官,坟墓做在凤凰脚,子孙着官步步升,坟墓做在凤翅,飞黄腾达把朝纲。

1987年邵逸夫首次回乡:在宁波找到了祖父和父亲的坟墓

2014年元月初,一场特别的追悼活动在宁波镇海一座名叫勤勇村的村落举行。去世者并不在此,可人们听闻他的丧讯后,还是自发地去到他的故居为他特别设立一个灵堂,和他远在香港的亲朋们一起同时追悼他的离去。

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他生前资助成立的学校领导、有宁波博物馆和庄市接待党工委的工作人员,也有前段时间刚刚荣获由他创立的奖学金的清华博士生。

其中,一位从商的朱先生告诉来访者,自己前来吊唁老先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十分佩服老先生能吃苦、够勤劳的拼搏精神,更钦佩老先生乐于助人,从不守财的慷慨慈善心。

他说,他想来老先生的故居看一看,默默缅怀那位逝去的前辈,静下心学习学习老先生的为人处事。

这位老先生便是被中国网友亲切称呼为“名副其实的楼主”,在中国许多学校留下“逸夫楼”,惠及万千中国学子的邵逸夫。

01,百年人生:他的一辈子就是一部传奇

1907年,邵逸夫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大家族。他原名仁楞,在家中排行第六,是以后来人们都尊称他为“六叔”、“六老板”。

邵逸夫的父亲叫邵玉轩,于上海经营一家颜料店铺,颇具规格,是当时上海商界十分活跃的代表人物。

年少时的邵逸夫天资聪慧,很得家人喜欢。早年,他曾在宁波叶氏中兴学校读书,与包玉刚等人为校友。

后转至上海“青年会中学”接受英文教育,练就一口相当流利的英语口语,为后来种种埋下伏笔。

1923年,邵家家境慢慢走向衰落。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眼见旁人于电影行业赚得盆满钵满,不由心生向往,于是决定以邵家仅剩的“笑舞台”为班底,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说服同胞兄弟们与他一起改名“闯”上海娱乐界。

彼时正在读中学的邵逸夫未被长兄遗忘,担负起公司开拓外埠发行的重任。1926年,邵逸夫学成毕业,应三哥邀请到新加坡发展南洋电影市场。

他亲自扛着一台老旧无声的放映机,日日奔波在南洋每个有华人聚集的角落,用勤劳和汗水换来邵氏名声。

但好景不长,由于邵氏公司发展迅速,导致其他电影公司无比眼红,联合起来围剿“天一”,迫使上海及南洋多地戏院不敢再播放天一的影片。

面对如此困境,邵逸夫索性和三哥共同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开始收购自己的戏院。

1931年,负责到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的邵逸夫于途中偶遇轮船触礁事故,靠着一块小舢板等到救援,幸运生还,完成“使命”。

次年,上海局势慢慢变得动荡,邵氏兄弟决定把公司迁往香港,建立“天一港厂”。同年,由邵逸夫制作、导演的《白金龙》轰动上海滩,自此拉开中国电影“有声时代”的序幕。

1948年,受战争影响的邵氏兄弟重整旗鼓,再创“邵氏父子”公司,与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南北呼应,继续联合打造属于邵氏的电影天下。

不久,“父子公司”在港受其余电影公司夹击,邵逸夫临危受命,来到香港接管家业。

他这一去,即是漫长的数十年光阴,期间不仅创立属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且留下许多和他有关的传奇故事。

和他相熟的人对外透露,邵逸夫年过古稀依旧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的勤奋实属罕见,哪怕乘坐名贵豪车,也要将酒吧改成办公桌,连行进途中时间亦不肯放过。

邵逸夫做事十分认真。别看他位居高位,实则电影制作中的每一样工作都精通。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天最少要看一部电影,无论好坏,无一例外,只为能更清楚分辨影片究竟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邵逸夫说:“早年审片时,我天天烧片,戏不好,我宁愿烧掉,烧了许多。”

正因邵逸夫的认真,才有了后来“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美名。

02,大慈善家:他不只是叱咤香港的富豪

待到功成名就,属于商人的逐利本质在邵逸夫的身上愈加明显。

李小龙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但在事业发展最初,他也曾向邵逸夫毛遂自荐,希望能以1万美元的价格拍摄电影,可邵逸夫却将他的薪资狠狠压至2500美元,由此导致邵氏错将“黑马”拱手让给对手公司。

又有一次,某个剧务想给剧组工作人员改善伙食,遂向邵逸夫申请20块钱,用来购买100个生煎馒头。

但邵逸夫拒绝了,他说邵氏公司内部食堂的馒头一个才卖1毛钱,100个也不过10块钱,反将剧务激怒,令其愤而罢工,致使邵氏损失万元。

66岁,邵逸夫对钱财态度忽然产生转变。

转变原因版本流传很多,最广的莫过于此两种:一说是邵逸夫朋友劝他采纳的“渡劫”方式;

一说则同一个贫苦老人有关。相传某日邵逸夫乘豪车路过敬老院,刺激到某位老者,老者鼓起勇气给邵逸夫寄去一封请求资助的信件,邵逸夫“慷慨”给予他500港元,却被敬老院原封不动寄回,让邵逸夫大受震动。

此后,邵逸夫开始行善事。他的第一笔正式捐款对象乃香港苏浙公学,助其兴建一座藏书达3万余册的图书馆,并捐赠100万港元为其修建教室。

2年的时间,昔年吝啬出名的邵逸夫一改往日作风,于香港本土捐款超2亿港元。79岁,邵逸夫的慈善目光又投向祖国内地,首次向内地11所大学捐赠共计1.1亿港元,和学校合资修建图书馆、教学楼与科学馆。

邵逸夫的捐赠有一个原则,即“捐实物,不捐现金”。他的捐款会被指定用来建造图书馆及实验室、教学楼,但不包括学校宿舍、食堂和体育馆。

如此一来,便能确保捐款能直接惠及教师与学生,而非挪用到一些形象建筑、学校观光事物上。

当然,邵逸夫的慈善事业并未局限在教育领域,他同样在内陆捐赠修建了一所现代化、国际化的公立医院,实现了曾经的“医疗梦”。

在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修建完成后,邵逸夫对医院的管理经营模式给出建议与帮助,他要求医院按照西方模式运行,并专门请来美国的医学专家和管理团队,让美方专家当了5年院长、科室主任等重要职务,为医院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影响深远。

可以说,邵逸夫就是家喻户晓的大慈善家,他的善举遍布华夏大地,也曾在华夏遭遇危难之际,慷慨伸出援助之手,譬如汶川地震时,邵逸夫向灾区捐赠1亿港币,是当时单笔个人捐款数目最多的一位;

几年后,雅安发生地震,邵逸夫再度捐赠1亿港币,向世人宣扬他的“爱国富豪”本质,迎来人们对他的敬重与欣赏。

03,是宁波人:他未忘故乡,故乡人同样永远缅怀他

除却慈善事业,邵逸夫和祖国大地的缘分还与一个地方息息相关,即他少时曾居住过一段时间的故土宁波。

据相关人士统计,邵逸夫此生共回乡探亲11次,同故土亲属们结下一份特殊情谊。

邵逸夫首次回乡是在1987年暮春时节,起因与他在当年春节期间收到的一封信有关,信来自宁波,说是找到了他的祖父和父亲的坟墓,令邵逸夫十分开心,当即决定亲自回乡去祭拜祖宗。

当日上午9点左右,邵逸夫和夫人自宁波机场乘车驶向庄市勤勇村,在邵家祠堂前和一众邵氏族人见了一面。

乡村小路崎岖不平,即便村民提前用石子稍微修整了一下,可汽车还是很难开入村中。邵逸夫见状,主动下车,准备步行进村。

他看到前来围观的村民,笑着感叹一句热闹,兴致勃勃踏上田间小道,边走边告诉身边人,自己许久未走故土之路,而今要好好走一走了。

路过一片油菜花田,邵逸夫脸上的笑容更深,指着金灿灿的花朵略带“炫耀”地称赞它们漂亮。那一天,全程陪在邵逸夫身侧的是他的祖孙邵才元。

后来,邵才元告诉来访者:“小阿爷当天穿着一身唐装,说自己回家当然要穿中国传统服装。路上遇到小孩向他用普通话问好,他还会停下来,以地道宁波话回应,告诉小孩,他是老宁波,可以用宁波话和他讲话,叫他阿爷。”

参观旧居期间,邵逸夫愣了好久,才找到住过的房间。之后,邵才元请邵逸夫到自己家里休息,为他端来一份桂圆汤,令许久没尝到故土美味的邵逸夫特别开心。

此行除了参观旧居,邵逸夫还按照原计划拜祭了父亲和祖父。回到香港后,他特地给邵才元寄去一封信件,托付他代替自己照料祖宅。

2004年是邵逸夫最后一次回故土,那年他97岁。

他和夫人借着清明之际,祭拜了祖父和父亲,又低调回到故居,在一楼小坐片刻,看着木匾上的邵氏世系表感慨一阵,细细记住故居种种,似是已预料到自己和它的“诀别”。

2014年1月,邵逸夫的丧讯传回宁波,邵氏族人皆哀恸不已。

但就像俗话所说,虽然邵逸夫离开了人间,可他在宁波、在祖国大陆做出的善举,却将永远留在人间,令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谨记“邵逸夫”之名。